2月21日,网络上热传了两个消息:一个消息来自于农业农村部,显示生猪生产和非瘟疫情的形势一片大好;另一则消息来自于温氏的一个内部文件,文件显示:员工每成功帮公司购进一头仔猪,可以得到5元的奖励。把这两条消息连在一起分析,问题就来了:形势大好,猪价会下跌哦,温氏连这个都看不懂?是脑子进水了吗?当然不会,作为国内最大的行业龙头企业,不可能连这点都看不清楚。那么,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吧。
一、解读一下农业农村部的说法
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说法:“据对全国400个定点监测县数据汇总,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1.2%,连续4个月环比增长,与去年9月份相比增长8%。部分养猪大省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势头更好,辽宁连续8个月环比增长,河北、山西和黑龙江均连续6个月环比增长,河南连续5个月环比增长。目前,黑、吉、辽、蒙、陕、甘、宁等7个省份能繁母猪存栏已恢复甚至超过去年同期水平,较上月增加1个省份。” 农业农村部称:“去年12月份、今年1月份生猪出栏环比分别增加14.1%和17.9%,每头肥猪出栏活重环比分别增长2.6%和1.1%,按此测算,猪肉产量环比分别增长17.1%和19.1%”。
对此,我们有几点看法:
1、“与去年9月份相比增长8%”。去年9月份是什么时候?是非洲猪瘟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如果是和前年9月份相比会是什么样子?
2、现在的“能繁母猪”和疫情爆发之前的能繁母猪是同一个标准吗?这个能繁母猪是三元还是二元?如果不是一个东西,有没有可比性?
3、三元母猪和二元母猪相比生产性能下降多少?如果所谓的“能繁母猪”增长了8%,而三元母猪的生产效率下降了20%,那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?
4、1月份是一年中猪肉消费最大的时候,这个数据环比的意义在哪里?也许,如果是和2019年1月份猪肉的出栏数据相比可能更有意义。 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数据,现在的能繁母猪数量已经实现了“四连增”,1月份全国也没有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。形势那么好,仔猪的价格应当是该应声而跌了。温氏是要抄底吗?
二、温氏为何要“抢”仔猪?
首先,温氏内部发文鼓励员工帮助外购仔猪的消息已经得到了“猪场动力网”的证实。温氏的生猪出栏量位居全国第一(甚至世界第一),遥遥领先第二名。这样的一家企业无疑已成为行业的风向标。在我的记忆中,还没有发现温氏有大量外购仔猪的历史,更别说是发文奖励。用“史无前例”这个词来形容这件事恐怕并不为过。
如果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说法,养猪业形势连续四个月向好,加上国储肉不断投放,按理说猪(包括仔猪的)价应当应声而跌啊?但市场的反映却完全相反。 前几日,一位国内大型产业链企业的区域总经理请我帮他联系仔猪,一张口就是几万头的需求;而另一家排名前10强的养猪企业已经把外售仔猪的价格上调到2100-2200元/头。这说明什么?大企业外售的仔猪价格已经创造了历史新高,但需求也很强劲。
其实,即使这样的价格,要想大量拿到货也并不容易。我联系了广西扬翔股份高远飞副总裁,希望买点仔猪,对方的回答是4月份之前没货。在此日期之前的仔猪或者是自己育肥,或者是放养,要么就是给自己的经销商。显然,大企业的仔猪除非育肥舍不足,或资金短缺,一般不会外售。 温氏在行情那么高的情况下“抢”仔猪,显然是对未来猪价看好,甚至是强烈看好。毕竟,如果按照高达2100元/头的仔猪价格,养到230斤出栏,即使不遭遇非瘟,不算人工,成本至少也要在12元/斤以上。何况非瘟疫情的威胁仍未解除? 而且,温氏的这份内部文件显示奖励的截止日为12月31日止。如果按育肥需要的时长计算,温氏至少对2021年上半年的行情都是看好的。
三、散户怎么办?
很多散户问我,现在仔猪能不能进,我的意见如下:
1、关键是否能养得活,核心还是你是否具备真正的防非能力;
2、小猪场的仔猪没那么贵,大约1000多一点,成本远低于大企业,大企业敢干,说明行情不是问题,至少行情的风险不大;
3、疫情仍然是最大的风险,如果一旦“中招”,你的经济是否能够承受?
4、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利弊和底线,利益大于风险,损失又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,可以考虑。来源:谋易智造